1)第一百五十三章 当开挂成为一种习惯_1980之他来自未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三章当开挂成为一种习惯

  无人机刚送到前线的时候,部队的反应其实并不热烈,甚至有些不以为然:虽然这东西看起来挺先进的,但谁也不认为这么小,跟个玩具似的飞机能在战场上发挥多大作用,不过,既然东西都已经送来了,加上又有上级要求配合进行实战测试的命令,也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试了一下,结果这一试,立刻就惊为天人,再也舍不得放下。

  这个时代,无人机其实早已经出现,虽然只有几个发达国家才有能力研发和装备,还属于相当高端的玩意儿,但对于各国军队而言,也并不是什么秘密,受限于技术水平,哪怕是在这方面走得最远的美国,他们的无人机在功能与作用上也是相当单一和有限的,其侦察的手段基本就只有一个:拍照,所以最多也只能进行一些固定地区的侦察,而根本没办法应用于实战。

  很简单的道理,像这种拍照式的侦察,要想获取无人机拍摄的图像,就必须等到无人机返航后,将底片洗出来才能得到,而这个过程至少都会有数个小时的延迟,在现代战争中,时间都是以分钞来计算的,如果无人机在侦察的过程中发现了敌情,比如在某个区域内发现了敌军正在集结的地面部队,那等到照片洗出来再进行攻击,敌人早不知道跑哪去了,哪还会留在原地等你轰炸?

  所以,在这个时代,无人机在军事上的用途,最多也就是用来侦察一下对方的固定阵地,港口,城市,或是某个地区内是否有敌方的工事存在,因为只有这一类的情报对时间的要求才是相对较低的,哪怕延迟个几小时也没什么大碍,至于说更为细致的敌军动向,那多半还是得依靠传统的侦察手段。

  但蝴蝶所提供的这种无人机,它采用的却是实时的高清图像传输系统,这在1980年的地球,绝对是妥妥的黑科技,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它成为真正可以纵横战场的无双利器。

  无人机的第一次出击选在了晚上深夜时分。

  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白天出击很可能会增加无人机被敌方防空部队发现和击毁的风险,加上无人机本身就有非常先进的夜视系统和几乎全自动化的飞控,夜间飞行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相对而言安全系数反倒更高,而事实也证明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这个时代,因为并不存在太多高科技的侦察手段,加上面对的还是装备一向落后的中国军队,所以越军根本就没有太多的反侦察意识——位于前线的部队和阵地还好些,毕竟时刻都处于中国军队的监视之下,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中国人摸哨端了老窝,但在相对安全的后方,虽不能说有多松懈,但对于灯火管制之类的问题,要求也就没那么

  请收藏:https://m.bq9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