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九十七章 大火_从1983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过把瘾》戳中都市男女情感痛点!

  “新中国以来,我们经历了两次离婚潮。

  第一次,1951年-1956年

  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大约600万对夫妇离婚,主要是取消旧社会的童养媳、纳妾,解除封建包办婚姻。

  第二次,1966年-1976年

  动乱时期,划清界限成为许多夫妻离婚的理由。而结束时,很多在农村的知青,无法把配偶户口落到城市,只好采取离婚的办法以求回城。

  而1980年,新《婚姻法》颁布。

  ‘感情破裂’这种很难定性的指标可以作为离婚的合适理由,离婚人口虽然没像前两次猛增,却也在缓慢增长,且以城市为主。

  据1990年统计,京城约有30-50岁的单身女性达10万人。我采访了京城民政部门的同志,总结出几点原因:

  草率成婚,婚后性格、志趣各异,产生矛盾导致离婚。

  因个人地位变化,经济状况等因素,中年人离异人数增多。

  婚外恋是夫妻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对待婚姻就像冰箱,坏了就反复修,总想着把冰箱修好。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坏了就总想换掉。’

  这是一位上年纪的观众,对《过把瘾》的看法。

  电视剧一开头,潘佑军就对未婚青年方言打了三个比喻:一是监狱,二是停尸房,三是夹克。

  最后总结石静,‘她太布尔乔亚了,谁能永远保持热恋的温度呢?’

  《过把瘾》就是从这个疑问开始的。

  表面看,杜梅爱方言爱的疯狂,一直滚烫。这问题好像是提给方言的。

  但要注意,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真正的问题是:

  ‘我要不要和他/她结婚?’

  ‘结婚了,该怎么过日子?’”

  哎哟,于佳佳是过来人,以自己的婚姻不幸为体验,以社会记者的敏锐为视角,写就一篇大作。

  居然在京津等地掀起一股讨论都市情感的热潮。

  买剧的六家,全是北方电视台,又以京津最热。挨得太近,审美共通,一地火的剧,在另一地也火。

  津门有家商场的文化用品店开业,请几人去站台。

  楼上楼下堵得水泄不通,王志闻、江珊、赵宝钢躲在小屋里不敢出去,赵宝钢的头还被砸破了。

  最后仓惶出逃,江杉挤在人群中,双脚离地飞着往前走,吓得哇哇大哭。

  体验了一把先拔头筹的火红滋味。

  ……

  “安静一下,我先说几句啊!”

  昆仑饭店,《过把瘾》庆功宴。

  全体主创在场,总经理海晏也在,只见许非端起酒杯,道:“15家电视台发来购片意向,加上原来6家,我们已经覆盖了21个省。”

  每家15万,315万。

  许老师大方的很,道:“今儿庆功宴,不整虚的,先发红包。宝钢,你张罗一下。”

  话落,各桌端上一个大圆盘,里面放着红包,上有姓名。

  咱们现场拿钱的时候都挺扭捏,嘿嘿一乐,揣兜里。所以银行卡和电子转账的发明很伟大。

  大家不好意思,赵宝钢起身道:“来来来,甭装害臊,拿着拿着!”

  他先取自己那份,一摸厚度吓了一跳,见还不动,索性端着盘子挨个发。

  “你的!”

  “你的!自己拿啊,我不经手。”

  江杉拿了一个,捏了又捏,凑过头问:“你的多少?”

  “……”

  王志闻翻白眼,悄声道:“我估摸有十万。”

  “我也差不多,嘿嘿!”

  傻大姐愉悦,富婆的赶脚。

  “哎,刘贝呢?刘贝没来?”

  “她还在戏校呢,一会来,我帮她收着。”

  江杉又揣了一个。

  那边许非开始敬酒,人不多,很快轮到王志闻,特意坐下来,“王老师,哎你可真是老师,还在中戏?”

  “对对,还在中戏。”

  “听说这两年招了不少好苗子?”

  “嗯,素质都不错。”

  王志闻从胡同就合作过,但未深交。他脾气古怪,经常得罪人,对许非印象还好,一位八面玲珑的三级美术师。

  许老师聊了几句,道:“咱们也算熟,知根知底,不妨考虑一下跟我们公司签约?”

  (还有……)

  请收藏:https://m.bq9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