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六十四章 海马海马_从1983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牵头,想搞一个文艺沙龙性质的创作团体。名字都起好了,叫海马影视创作中心。

  另有刘毅然、吴滨、苏雷、葛小刚等,共12人。汪朔是法人兼理事长,马未都是秘书长。

  许非听的蛋疼,问:“你们算公司还是行业协会?”

  “民间团体吧。搞公司、搞行业的话不方便,也拘束。”

  “那你们自己投资么?”

  “看看再说,刚入门一抹黑,所以才把你俩请来啊。”

  得!

  许非听完就俩字:玩票。

  把故事变成铅字,是一种成就感;把铅字变成影像,又是一种成就感。这帮人就是新鲜,好玩,才弄这么个组织。

  “我实话实说啊,但凡一帮人聚到一块鼓捣东西,除了志同道合,肯定也想挣点实惠。

  现在剧本荒,电影和电视剧都荒,而老师们都是大家,写起来肯定有优势。

  电影没什么说的,体制摆在那里。电视剧方面,倒不如咱们开开先河。市场化生产,按质量和需求往外卖剧本。”

  “具体说说。”苏童道。

  “比如我们觉得这个题材,观众肯定会喜欢,那就主动联系电视台。商谈妥当,我们出剧本,他们给钱。

  或者说,电视台想拍什么剧,但是缺乏好剧本,我们也可以接这个活儿。

  每集多少,按质论价。甚至可以把企业加起来,直接从赞助环节开始谈,争取各方都能获益。”

  其实现在电视台拍戏,也照这个路数。关键在质量和需求,这么多作家在一块,天生具有影响力,而且主动性也很关键。

  海马成立之初,非常松散,纯玩票。等《渴望》播出后,大家看到电视剧上限了,企业热钱也过来了,这才迸发出积极性。

  从12人,发展到巅峰时的40多人。

  不过后来解散了,主要原因是收益回笼太慢,比如一集三百块钱,要等播出后才给,得等个一两年。

  还有作家极具个性,单独执笔还好,合作起来容易出矛盾,不好调和。

  许非觉得挺可惜,如果真把海马发展起来,国内编剧的地位也不至于如此低下。

  他想什么没人知道,但话都听进去了。挣钱嘛,谁嫌钱多啊?

  “得咧,那就说定了。”

  马卫都一拍大腿,“14个人,两位挂名顾问,过几天开张接客。”

  “俗,那叫倒屣迎宾。”

  “少杰宝贫,侃的我都饿了,马爷请客,再搓一顿去?”汪朔道。

  “成啊,走着走着。”

  老马一看表,不知不觉傍晚了,招呼众人起身,又找了个馆子。

  地方阔气,价格惊人。

  好酒好菜,吃吃喝喝,又一顿神侃。作家和作家还不一样,有能说的像汪朔,有含蓄的像刘恒,就闷头听着。

  许非不停看表,忽然一招手:“老板,电视能开么?”

  “能啊,您想看……哎哟!”

  老板急慌慌调到京台,“差点忘了,今儿播胡同。”

  “胡同?哦,《胡同人家》第二部吧?”刘震云道。

  “这剧不错,日子挑的好。”刘恒难得说了一句。

  “算双喜临门么?”苏童问。

  “算,绝对算!”

  一帮人喝半天了,正好想休息,齐刷刷转向电视机。

  (还有……)

  请收藏:https://m.bq9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