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8章:非主流跟文艺青年_光影风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创建于1972年,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贴上了“独立”“反叛”“实验”“新锐”等标签的电影节,主打的是非商业电影与纪录片,它跟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关系极其密切,许多第六代导演就在这里起步。

  鹿特丹对第六代导演的青睐是可以看得见的,张远凭借影片《北京杂种》获得“最有希望导演奖”,另一部电影《儿子》拿了“金虎奖”,而今年,楼烨凭借《苏州河》也拿下了“金虎奖”跟“新锐导演奖”。

  这个电影节跟其他电影节相比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不设红地毯,这里汇聚着许多喜欢独立电影跟纪录片的影迷,开一次开幕都是一场电影的狂欢,而它设置的电影扶持基金也让许许多多的电影导演有了施展才艺的可能,不单是中国,全世界都有不少电影导演拿过这边的资金。

  楼烨、张远、朴赞郁、文德斯、法斯宾德、克里斯托弗·诺兰都是在这里起步,因为注重新锐导演跟独立电影,这里几乎成了新锐导演跟独立电影的圣地,随着时间的发展越发的壮大,很难想象在最初设立的时候,仅有17位观众参加首映,开幕式和原本准备的市长致辞由于太过冷清尴尬而被迫取消。

  这是个很倔强的电影节,极其个性,要求制片方必须是独立制片者,而不是出于商业目的,内容和价值取向必须是表达作者个人态度,而不是取悦观众,光这些提出来都让人忍不住分分钟想喷他们,电影不取悦观众还拍个屁,这不是要求导演要自嗨么?但是即便这样它还是日渐兴盛。

  价值观取向上面它非常有原则,但是选片上面却极其“随便”,不硬性要求参赛作品在鹿特丹首映,而一些甚至不能达到“电影”标准的dv,手机摄影作品,甚至视觉装置艺术作品,只要展示了够好的创作理念和手法,鹿特丹也照单全收。

  这也许跟它的诞生地有关,荷兰本身就是一个大麻跟性盛行的国度,加上又很富裕,抽完大麻打完炮那就弄点特立独行的事情出来呗,怎么嗨怎么来。

  前些年传扬得沸沸扬扬的“七君子事件”,上面封杀那七名导演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违反报批程序,私自参加某海外电影节,而某海外电影节其实就是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这个电影节举办的时间一般是在一月下旬到二月上旬左右,当周公子跟楼烨拿奖回来的时候,周白却要出发了,因为紧接着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马上就开幕,他作为主演之一要去参加。

  跟鹿特丹相比,柏林的影响力更大,也没有那么特立独行,它更加注重电影艺术质量而不是其中的创新意识,如果做一个比较的话吗,大概就是非主流跟文艺青年的对比吧。

  这是周白第一次参加国外的电影

  请收藏:https://m.bq9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